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三线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4-11-27
 

2024年11月25日下午17:30,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太炎讲堂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三线建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仓前校区恕园23号楼314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徐有威主讲,人文学院历史系胡悦晗副教授主持,人文学院陈明华等老师参加。

徐有威1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三线建设的概况、三线建设的资料研究方法,以及三线建设研究的拓展。

徐老师先简述了“三线建设”的概况接下来引出许多“小三线”的地方故事并列举了现存的浙江“小三线”工厂。徐老师还和大家分享参观他某县小三线建设的经历,并着重介绍了上海的小三线建设,上海小三线建设从1965年开始在皖南选点建设,分布在安徽徽州、宣城和安庆地区以及浙江临安,一共13个县,共包含81家企事业单位,是全国小三线建设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徐老师也展示了许多相关的图片材料。

徐有威2

而后徐老师分享了他在做“小三线建设”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小三线建设”大量的档案保存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记录中,比如工厂设计图纸、建设规划通过这些档案,我们不仅能看到国家政策如何实施,也能挖掘许多生动的细节。口述历史也是研究三线建设的重要工具徐老师带领团队曾采访过许多当年上海参与三线建设的工人,他们的回忆中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徐老师还注重搜集民间文献,例如厂志、职工日记等。多方资料的汇集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资料库,为“小三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和丰富的视角。

徐老师介绍到随着三线建设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地方特色的研究。例如,江西地区的三线工厂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工业风貌,进行了相关的工业遗产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业遗产,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徐有威3

近年来,三线建设的学术论文数量逐渐增加,这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从政策分析到社会影响,从工人文化到生态变化,相关的研究主题越来越广泛。比如兴起的“小三线建设影像史的研究通过分析老照片、纪录片和工厂宣传片,我们能够从视觉角度还原三线建设的历史。例如,一些宣传片记录了建设初期的工地场景和生产流程,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分析三线建设文化和工人精神的重要资料。“小三线建设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其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历史选择,也能为当前的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启示。通过档案、口述、民间文献和影像资料的综合利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

徐有威4

讲座接近尾声时,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围绕徐老师的讲座内容积极提问,徐老师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但徐老师的研究和讲座带来的思考却远未停止。小三线建设”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更多学者和同学继续深入挖掘和探索。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