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园地 > 党建动态

党建动态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员先锋·红领未来”就业赋能计划第二期讲座顺利举行

来源:人文学院党务服务中心   作者:杨莹莹    时间:2025-03-30
 

2025年3月26日下午,人文学院“党员先锋·红领未来”就业赋能计划第二期讲座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学院党务服务中心与校友服务中心牵头,人文学院“党徽闪耀·就业领航”团队承办,现场汇聚200+学子。本场讲座主讲人孙超荣获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目前就职于西湖区教育系统,分别针对教招政策、求职攻略、职业规划、心态调整、信息素养五大模块进行心得分享。


仓前场集体合影

仓前场集体合影

下沙场线下实况

下沙场线下实况


一、教招政策:全面认知,明于判断

针对同学需求,孙超系统对比提前批与统考批的招录机制差异,提醒同学们把握提前批关键节点,又聚焦西湖区西湖区教师招聘的要求,细致分析应届毕业生、在职教师的不同条件。紧接着,她以杭州各区的招聘情况加以补充,建议同学们通过建立详细的对比表格来了解各地区的招聘内容、门槛和时间,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孙超学姐进行经验分享

孙超学姐进行经验分享


二、求职攻略:充分准备,彰显优势

孙超从两方面分享求职攻略。一是教资备考有的放矢、合理规划。她建议以分阶段刷题与视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安排15 - 30 天进行全面复习,避免备考战线拉得过长,确保复习效果。面试环节亦是备考关键,需要着重攻坚。每周安排 3 次模拟课堂练习,录制视频复盘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大方得体,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清晰、富有感染力。而准备结构化问题时,要注重关注前沿教育理念,如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等,展示自己对教育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

二是打造校招核心竞争力。因校长助理的行政工作,她需要辗转各大高校挖掘人才,站在校园“HR”的角度,她针对“简历亮点”和“面试准备”做出以下分享。如何让自己的简历在茫茫筛选中令人眼前一亮?结构清晰不可少,除此以外,突出师范生技能大赛的奖项,呈现名校助教实习的经历,展示书法、摄影、推送制作等个人技能等等,都是加分要点。至于面试,则可对标教资面试准备要点并“更上一层楼”,试讲注重教学设计逻辑,结构化问题紧扣教育热点。


PPT内容板块:求职攻略

PPT内容板块:求职攻略


三、职业规划: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新手老师要接纳3-5年成长期,避免急功近利,并且建立终生学习的心态”。孙超学姐建议,新手期应夯实教学基本功,具体来看,首先要虚心向优秀教师前辈学习,连续听课并总结经验;其次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写论文、做课题,紧抓教研;最后,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多多分析课例,多磨多练多钻研。3-5年后的成长期,应逐步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走行政路线,成为组长、主任,甚至进入教育局任职;另一条则是教研路线,持续深耕教学,不断评职称、写论文、研究课题研。


心态调整:行动破局,及时疏导

面对就业压力,又该如何调试心态?孙超提出,行动可破局,情绪疏导要及时。以实际行动推进求职进程,能有效缓解因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如每天设定并完成一个小目标,投3份简历就督促自己练习1次试讲。与此同时,要多多向外寻求经验、建议和情感支持,避免陷入封闭“孤岛”。她还温馨提醒同学们,别被他人的面试反馈束缚,尤其关于某校招生已满或偏好特定类型学生的说法——这些信息未必可靠,实际名额可能仍有空缺或政策临时调整,总之,需要同学们慎思明辨以及保持开放心态,广投简历并大胆面试,像“海王”般主动争取。


五、信息素养:挖掘资源,纵横网络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求职就业的一大助力。孙超提醒同学们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杭师大的专属资源——自己的导师、辅导员、校友。“一定要大胆、大胆、再大胆。”她强调,“校友间交流无需拘谨,这个并没有什么难为情。拿我自身感受说,之前有次线上讲座,结束后,有位学妹主动添加了我的微信咨询我,当时恨不得把知道的都告诉她。”除此以外,网络也是一大信息阵地,她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来形容公众号和小红书,鼓励同学们多多浏览,取之精华为己所用。


PPT内容板块:信息获取

PPT内容板块:信息获取


薪火相传,燃烧的是党员毕业生的先锋旗帜;心心相印,脉脉相承的是师大学子的帮扶温暖。参会学生表示,学姐的分享“深入浅出,给正处于求职期的自己打开了扇通风的窗”。未来,人文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就业”融合模式,为学子搭建从为学子搭建从校园到职场的赋能桥梁,让党旗始终飘扬在就业育人第一线。


团队成员与孙超合影

团队成员与孙超合影

为孙超授花与荣誉证书

为孙超授花与荣誉证书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