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我院举办“第八届闽浙赣区域史工作坊”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黄海涛    时间:2025-09-02
 

“第八届闽浙赣区域史工作坊”于2025827日在杭州东航云逸酒店九溪厅召开。本次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开幕伊始,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刘俊峰副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冯筱才教授代表工作坊同仁向主办方致谢。

本次会议共设七场报告,主要围绕明清以来闽浙赣地区的社群融合、身份认同、土地赋税、历史记忆、工商贸易、盐政盐业等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场报告会由中山大学刘志伟老师主持。赵牟云(浙江师范大学)聚焦于晚清浙江瑞安乡绅赵钧,以《赵钧日记》为核心史料,结合文集、碑刻、方志等资料,梳理其家族日常经济生活的变迁,揭示晚清浙南社会经济状况与清王朝整体性危机。董艾佳(厦门大学)以福建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为例,通过汉姓及雷、蓝畲姓族谱中的通婚记录,梳理明清至民国畲汉族际通婚的变化。姚明辉(中山大学)以明嘉靖杭州西湖孤山别墅主人为线索,聚焦西溪洪氏与平湖陆氏 “救急式” 婚姻,揭示地方豪族借姻亲关系重构权力网络,实现家族自救的机制。李世众(华东师范大学)、温海波(江西师范大学)、蔡丹妮(杭州师范大学)三位老师分别对报告进行评议。

第二场报告会由中山大学科大卫老师主持。史文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以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为研究对象,梳理从清代至当代,菇民身份随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动态而调整、变过的历史。张柯栋(暨南大学)分析了明代广东屯田在军事后勤中的作用,并评估了明中后期卫所衰败背景下屯田的实际效能。卢艺嘉(南昌大学)以江西“药都”——樟树镇为个案,展现明中后期樟树镇借助药材贸易而兴,却因巨额商业利益引发中央、地方、藩王及商帮间的激烈争夺而走向衰败。樟树镇的兴衰揭示了在财政危机与制度失能背景下,多元主体博弈既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又导致秩序失衡的复杂机制。黄向春(厦门大学)、郭宇昕(南昌大学)、蒋宏达(上海社会科学院)三位老师分别对报告进行评议。

第三场报告会由江西师范大学温海波老师主持。谢殿诚(中山大学)认为明中后期的倭乱,促使闽东塘岐一带兴筑土堡以进行防卫。土堡的兴筑改变了原有村落格局,对于地方秩序带来复杂影响。李彬炜(浙江师范大学)以浙江契税征收为例,讨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动产评价机制。何丽蓉(浙江师范大学)对于 20 世纪 30 年代浙江田粮机关职员保证制度的背景、实施与影响进行探讨,指出该制度在规范行为的同时存在流于形式、滋生人身依附等弊端。任虎(杭州师范大学)、杜贞正(浙江大学)、徐杨(杭州师范大学)对论文进行评议。

第四场报告会由华东师范大学王才友教授主持。张鑫(厦门大学)以温岭市箬山为例,考察清代浙东闽人社区的形成过程。指出康熙朝开放海禁后,福建泉州惠安渔民北迁温岭箬山,在清政府对沿海地区管理政策相对宽松的背景下,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入籍资格,并将自身技术、习俗与当地环境结合,逐步实现在地化。成梦溪(浙江工商大学)对明清浙东遂昌山税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明清遂昌“山多税少”的历史原因,认为因土地贫瘠、测量技术、山区开发水平有限使山税长期维持明代额度,清代官员改革仍以田赋为优先。胡杰文(浙江大学)、高天泽(香港中文大学)依托浙江青田朱山王氏文书,指出当地土地交易频繁、形式多样,宗族在土地市场中起关键作用,市场受地域经济与法律环境制约。史文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鹏程(浙大城市学院)、阮宝玉(浙江师范大学)三位老师分别对论文进行评议。

第五场报告会由厦门大学黄向春老师主持。王展羽(华东师范大学)以浙闽沿海地区的戚继光纪念为切入点,探讨抗战时期浙闽地区通过修祠、立碑等活动激活戚继光抗倭形象,分析国家叙事与地方记忆的互动及地方社会的多元回应。项柏润(复旦大学)依据史料与实地调查,结合数字技术,评估了1166 年温州风暴潮的破坏情况,分析地方政府、民间宗教的救济措施。徐江宏(江西师范大学)分析了光绪《浙江舆图》的编绘背景、知识来源,及其在行政管理、知识传播、建构区域认同中的作用。贺喜(香港中文大学)、赵牟云(浙江师范大学)、彭滢燕(浙大城市学院)三位老师分别对报告进行评议。

第六场报告会由中山大学李晓龙老师主持。朱焘(上海社会科学院)以清末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瓷业改良为例,分析“初始工业化”失败的原因。战乱、资本不足、行帮掣肘导致了景德镇瓷业 “屡改屡败、屡败不改” 困境。刘丽国(江西师范大学)以《绩溪同仁堂药号文书》为中心,指出抗战时温州成为洋货集散地后,徽州商帮也调整商路,开拓新的采购市场,并借药号兼营洋货,体现商业组织的灵活性。邱中域(厦门大学)以《征信新闻》为中心,讨论 1950 年代东南海域的民间灰色贸易活动。梁敬明(浙江大学)、朱焘(上海社会科学院)、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三位老师对报告进行评议。

第七场报告会由浙江师范大学赵牟云老师主持。阮宝玉(浙江师范大学)、龚凯风(浙江师范大学)以浙江防护册为中心,阐述清代建立陵寝祠墓层级防护体系的过程,展现国家与地方在文化记忆、空间治理中的互动。张晓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以陆心源与徐用仪交往为切入点,重审军机章京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揭示同光之际福建官场生态。曾宇彬(中山大学)梳理了雍乾年间两浙盐区归公浮费的财政措施改革,指出其提升财政透明度的同时亦面临地方阻力。孙荧(浙江大学)梳理了1949-1958 年浙江盐业从短暂的自由运销向行政指令与市场机制动态结合的管理体制演变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从落实产销分管成立盐业公司,降低盐税,到实行“包税、包购、包销”方案,再到“一五计划”启动后推行产销合一的组织变革。张晓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晓龙(中山大学)、姚明辉(中山大学)、杨培娜(中山大学)四位老师分别对报告进行评议。

自由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对于各报告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修改建议。会议在学者们的热烈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浙赣合影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