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太炎讲堂“区域国别视野下的城市、乡村与社会”系列讲座第334期,在恕园23-314会议室如期举行。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乐启良老师应邀来我院做了题为“论19世纪30年代法国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的讲座。周真真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施华辉老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等四十余人参与其中。
讲座伊始,乐教授坦诚分享了选题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历程,同时指出马克思诸多核心观念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深度研究法国思想界正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的关键。乐教授从“问题的提出”、“无产者概念的生成”、“无产者的解放”、“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四个部分集中探讨。
乐教授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阶级斗争学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未将阶级斗争学说视为原创,早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已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与阶级经济状况进行过分析。关于无产阶级的意识如何形成这一核心问题,乐启良老师梳理了三种观点。随后,围绕“无产者概念的生成”,乐老师强调无产者概念的真正流行始于七月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体制对无产者形成多重排斥:政治上,200法郎直接税的选举资格限制将广大无产者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仅部分人拥有选举权;经济上,政府拒绝工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环境、缩短劳动时间的合理诉求,宣称劳资关系应遵循市场自由原则,政府不应介入;道德上,无产者遭到严重污名化。这种多重排斥导致“七月幻想”破灭,无产者在革命中帮助资产阶级推翻旧势力,却未获得任何实际利益,最终催生了强烈的愤怒情绪与阶级意识觉醒。
接着,乐教授指出19世纪无产者的使命在于道德和政治上的解放,并着重梳理了无产者解放的几种路径。首先是普选,无产者通过争取政治权利完成解放。其次是联合,联合有三种方式,分别是社会各界阶层的联合;老板和工人进行联合,共享利润与企业经营权;工人成立工会,建立劳资平衡,让劳动的人在共同联合中获得应有的份额。最后是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现有秩序,建立把劳动从资本的暴政下解放出来的新秩序,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乐教授特别提到,这些解放诉求与方案虽遭到资产阶级的质疑与反对,但为后续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乐教授还就“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进行了相关理论解读与分享。最后,乐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结论与思考。他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继承了无产阶级分析的概念工具,并顺势提出一系列具有深远思考价值的问题,如19世纪资产阶级精英对待无产者的态度与其对待殖民地立场的相似性;无产阶级对自身解放的认知对如今全球南方社会底层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启示性。同时,乐教授认为19世纪无产者意识的形成,或许对于理解当代西方的民粹主义运动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提问与交流环节,乐教授热情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围绕法国无产阶级的幻灭以及档案资料的查找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本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院官方微信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