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史中青年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1-04-01
 

中青年论坛

3月31日下午1点半,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史中青年学者论坛2021年第1场在23-316会议室顺利举行。论坛汇报人为吕彦霖(现当代文学)、耿志(古代文学),评议人为斯炎伟、楼培。全校三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论坛分为两场,第一场由吕彦霖汇报,题目是“‘三百年悲壮史’——‘晚明书写’嬗变与士人心态转折”。吕彦霖从阿英与柳亚子对《杨娥传》的不同创作构想切入,分析“代际”文化心理所造成的两人在历史观和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阿英以人民史观考察南明史,在创作方法上忠实于历史的现实主义;而停留于传统英雄史观的柳亚子,表现出通过将历史传奇化、抒情化的创作倾向。

第一场报告结束后,斯炎伟评议,他肯定文人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两个可以展开论辩的文坛:第一,造成阿英和柳亚子两人在历史观上的差异除了“代际”原因,是否有个人心性的因素;第二,除了对《杨娥传》的不同创作构想外,是否存在其他历史原因导致阿英与柳亚子的关系恶化。

第二场报告由耿志汇报,题为“卓周之争与清初词学递嬗的报告”。耿志围绕“卓周之争”的核心问题——豪放词作的入选量问题,通过引用《初编》、《古今词汇三编凡例》中的材料,展示卓回和周在浚在编撰《古今词汇》过程中如何从合作走向分裂,最后得出卓周之争体现了清初词坛上三股词学力量的对抗和汇流。

第二场报告由楼培评议,他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有无相关材料作证周在浚参与《古今词汇》第三编的编撰;第二、政治是否对词史发展产生影响;第三、词学内部发展的因素是否可以作为词学递嬗的原因之一。楼老师认为耿老师的学术研究是“小题大作”,即从小现象切入对文学史的研究,他鼓励学生要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要“眼高手低”。

本次文史中青年学者论坛旨在促进我院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增加学生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加强师师、师生、生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互动合作。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史中青年学术论坛综述(2021年第1期)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