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班级:
为切实做好我院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尽早规划,全面统筹,现将相关工作预通知如下:
一、总体安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重要要求,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工程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工作原则,充分发挥我院专业优势,凸显“史艺润德,躬行以文”的社会实践品牌,组织学生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相结合,广泛开展红色研学、政策宣讲、支教扶贫、医疗服务、科创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内容
(一)重点方向
1.理论政策宣讲。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学生走进基层、边远地区、社区、农村、军营等,精心设计开展有内涵、有人气的宣传教育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信心满怀地紧跟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重点开展社会调研和宣传讲解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廉洁教育,深入推进“清廉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
2.乡村振兴助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挥我院优势,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重点开展人物寻访、一对一帮扶、支教服务、改革调研等实践活动。
3.教育关爱服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精神,发挥我院师范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深入到省内外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县(乡),开展与当地教师的交流分享活动,促进基层师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重点开展支教服务、农村扫盲、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实践活动。
4.文化艺术服务。充分发挥我院人文学科的优势,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目标,组织学生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重点开展图书下乡、文艺下乡、戏曲下乡、书画下乡,丰富地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5.爱心医疗服务。发挥我校医学、护理等专业优势,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活动,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捐送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重点开展医疗下乡、卫生知识普及、医疗调研等实践服务活动。
6.美丽浙江实践。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贯彻“两山”理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各环保类社团,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县域城镇和城市社区进行各类实践,助力“五水共治”。围绕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重点开展科普亚运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实践活动。
7.科技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各项科研创新活动。重点开展包括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希望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培育等特色实践活动。
8.专业实践。鼓励和支持学院根据自身特点、依托专业优势并结合学生特长和社会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院系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打造新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9.励志生实践。鼓励励志生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奉献精神,针对励志生设立专项实践项目。相关团队可以结合自己专业特色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学校对团队成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团队负责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且团队成员80%以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且经学生处考核合格的团队,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二)专项活动
1.大中小学社会实践一体化专项实践
以大中小社会实践一体化为切口,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点围绕各学段实践育人目标递进、理念融合,以调查研究、理论宣讲、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等多样化形式助力引导大中小学育人主体的互访交流,探索搭建大中小学社会实践资源共享,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参与、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指导中取得实效。
2.“共富杭州、青春先行”专项实践
立足杭州、主动作为,重点围绕“一老一小”、“阳光成长”、“教育共富”等民生工程开展专项实践,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助推杭州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最具幸福感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推动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
3.“返家乡”专项实践
引导青年学生关注、支持家乡发展,深入基层、践行服务,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可进入“创青春”微信公众号“返家乡”平台查询各省、市、区设岗详情,注册个人信息后进行报名并与招聘单位联系。
4.“读懂中国”专项实践
围绕“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活动主题,组织青年学生与有影响力的本地、本校“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杰出老校友”进行深入交流、访谈,挖掘、整理、展现他们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历史进程中,在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人生体验和所体现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以及对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的重托和建议,通过征文、微视频、舞台剧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
5.研究生“创新实践与服务地方”计划研习专项实践
引导研究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探索与实践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奉献力量。实践围绕理论政策宣讲、乡村振兴助力、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美丽浙江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等主题开展。项目主持人须为研究生且研究生不得少于团队成员总数的80%。
三、活动要求
(一)个人层面
以团支部为单位,充分鼓励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返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配套政策由学院统一制定,学校层面不作统一要求。
(二)团队层面
1.组织方式
团队采取“以院为主,校院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分校院两级团队,校级团队分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校级重点团队由学院推荐、学校评审确定。团队要以项目为中心开展活动,所有申报项目必须有指导教师。
(1)团队人数一般在5-10人(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放宽),队伍精干,成员专业,能力互补,团队归属学院为第一负责人所在学院;
(2)实践团队一般应有1名以上指导教师全程带队,对实践内容、方法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指导;
(3)鼓励本科生、研究生联合组队。
2.课题管理
每一社会实践团队需选择至少1项社会实践课题,确定课题指导老师和参加人员,围绕课题内容设计实践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形成实践成果,在活动结束时上报成果。
3.地点选择
(1)实践地必须愿意且能够接待我院社会实践团队并尽可能提供简单住宿条件;
(2)需对大学生实践服务有迫切需求,能够积极主动配合社会实践;
(3)能够确保实践人员人身安全,社会环境较好;
(4)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长期实践,争取良好的社会效应;
(5)充分整合校院两级资源,特别是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社会合作、校友等方面资源。
四、安全保障
为保障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人员的人身安全,要求各团队指导教师带队,同时各学院团委应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师生购买人身保险。各团队应密切关注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注意实践地台风登陆时间、气象预报等情况。台风查询网址:http://typhoon.weather.com.cn/。
五、申报内容和要求
1.申报人:学生组织、团支部组织队伍,个人均可自由组队参加;
2.申报内容:立项申报书(本科生见附件1、2,研究生见附件4)撰写要求简明扼要;
3.需确认负责老师1名,负责学生1名,并在汇总表中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
六、申请表报送时间及方式
1.截止日期:6月2日(周一)17:00
2.报送方式:由项目负责人以及个人上报给本班级组织委员并由各班组织委员做好收集和统计工作,于2025年6月2日(周一)17:00前将《团队申请表》(附件1)与《个人申请表》(附件2)以及暑假社会实践开展计划班级汇总表(附件3)(注意:是已经汇总完毕的表格)电子稿发送至邮箱3335332302@qq.com
3.联系人:
陈禹桐:19106827587
宋欣洁:15257378827
附件:
附件3 杭州师范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开展计划汇总表
附件4 杭州师范大学2025年研究生“创新实践与服务地方”计划“勤慎研习”实践项目申报书
附件5 杭州师范大学2025年研究生“创新实践与服务地方”计划“勤慎研习”实践项目汇总表
附件6 杭州师范大学2025年研究生“创新实践与服务地方”计划“勤慎研习”实践项目结项书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